中国经济将往何处去?许成钢:慢动作的经济危机VS刘遵义:天塌不下来

昨天看了两个学者的访谈,分别是许成钢和刘遵义。

前者的title是斯坦福大学中国制度与经济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,后者title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,现任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高等金融研究院理事会主席。

两个学者在访谈中都提到国内经济形势和未来走向的问题,相信也是很多人关注的,简要摘录他们的一些观点,仅供参考。

总体上,许认为,当前的经济形势是慢动作的危机,政府应对的方式倾向于更多的行政手段,这只是减缓问题的暴露,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
刘认为,当前主要是预期和信心不足的问题,有庞大的中产阶级撑着,天塌不下来。只要政府出手改变预期和信心,内需就会好起来。

一、许成钢的观点

(一)今年GDP的增长几何?

许成钢认为,关注GDP增长的意义不是很大,GDP增长5-6%与我们的体感是有差异的,与税收数据是背离的。

我之前一篇介绍GDP的文章中,介绍过GDP的统计有接近50%的部分是抽样调查得来的,既然是抽样统计,难免会有统计误差,误差有多大,跟数据质量也有关系。

税收数据相对而言精准很多,值得关注的是1-7月非税收入增长了12%。非税收入包括哪些?

据《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》,非税收入包括: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、政府性基金收入、罚没收入、国有资源(资产)有偿使用收入、国有资本收益、彩票公益金收入、特许经营收入、中央银行收入、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、主管部门集中收入、政府收入的利息收入、其他非税收入。

(二)央地关系变化有什么影响?

许认为,问题的发生与近些年央地关系的变化有关系。此前的关系是中央充分赋权地方,让地方自己去搞经济,经济是搞活了,但是也衍生出很多问题,比如债台高筑、腐败等问题。近年来,地方权力逐渐被上收,却又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地方解决,特别是土地金融难以为继之后,问题更严重了。中央的态度是,谁家的孩子谁抱走,地方的政府还是自己解决吧。

最近网上盛传各地成立“砸锅卖铁”专班,似乎说明了地方解决问题的难度。

(三)债务问题的关键是什么?

许说,国内的债务余额占GDP比重的300%,我查了一下数据,跟他说的差不多。国际清算银行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6月底,中国大陆非金融部门债务余额达到523846.74亿美元,相当于GDP的307.5%。

许认为,债务比重高不是问题的关键,关键是债务性质(或者说债务结构),如果大部分是中长期债(比如政府发的债券),短期内是不会有危险的,而国内大部分是抵押债,比如政府拿土地、企业和个人拿房产去银行抵押贷款。

房地产产业链占GDP的1/3左右,如果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房产抵押业务过多,随着房市下跌,资产负债表就会跟着恶化,小银行甚至可能资不抵债。

如果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做法,资不抵债就会破产,不过国内银行基本上是国有的,政府不太可能让它们破产,道理大家都懂。

他举了辽宁多家中小银行合并的例子,我查了一下,确有相关新闻(辽宁农商银行获批吸收合并36家农村中小银行机构)。

(四)高科技产业能解决问题吗?

上面提出发展大力新质生产力的口号。许认为,这代表了一种与欧美比肩的愿景,但很难解决当下问题,高科技产业占GDP的比重仅10%左右。

比如就业问题,国内的失业率仅统计了城镇失业率,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年轻人失业情况,农民工群体失业情况未知,而且需要各地地方自己解决。

(五)未来可能走向哪?

许认为,国内原本长期是内需不足的,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很多人的可支配收入不够(此处让我回想起李总说的6亿人月收1000以下的话),而当前,大量中产的购买力被套在了房产里,内需不足的情况就更严重了。

上面会怎么做?

许认为,之前放权给地方搞市场化,现在出现这么多问题,市场化在上面眼里就不那么受欢迎了,那么未来会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通过行政手段去解决问题,具体的结果可以参考中东欧国家市场化改革的例子,比如匈牙利。

二、刘遵义的观点:

(一)天塌不下来,当前的重中之重是提升预期和信心

刘认为,加入WTO对中国很大的一个影响是,我们有了自己的中产阶级,在之前,国内出口的很多商品,国内很多人是买不起的。4个亿左右的中产阶级,是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,所以天塌不下来。

中央必须出手拯救预期和信心,并举了三个成功的例子:92年邓小平南巡、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朱镕基坚持人民币不贬值、08年金融危机温家宝的四万亿基建。

(二)中国储蓄率很高,大家不是没钱了,而是缺乏预期和信心。

据媒体公开报道,2020-2023年连续四年居民一季度的储蓄率都高于38%,2024年一季度居民储蓄率降至36.7%。2020年到2024年1月,住户存款共增加58.24万亿元,其中82%是定期存款,这四年新增存款总额相当于2009年到2019年总和。

(三)美国的遏制阻挡不了中国高科技的发展。

刘认为,美国有一种霸主心态,不允许别国挑战,所以后续会想方设法遏制中国的发展,不过这种遏制最多只能减缓,并不能阻止。

比如当年美国最先发明原子弹后,苏联和中国也随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。事情没做成之前,大家都不确定能不能成;一旦有人做成了,对于其他人来说,剩下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方法做成了。

(四)货币与汇率政策效用不大,重点是财政政策

刘认为,预期不好时,降低利率效果不大,大家不是没钱,是不敢花钱,钱再多,趴在银行,没有流动性,难以改变内需不足的问题。如果降息导致人民币贬值,也会打击民间信心。

刘认为,增加内需的可能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:
1.增加公共物品供应,包括环境保护,公众交通,公共卫生,医疗与养老服务。
2.保障买房人的权益;
3.改革税收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。(刘认为,中国税收种类太多了,可以更简化,其次个税最高45%的税率也太高了,如果降下来,可以给个人和家庭释放很多可支配的收入
4.增加投资,包括:
◆ 领先发展与预先防备的基础设施建设(百年一现的洪水,可能已变成三年一现了,要好好修复基础设施);
◆ 要增加公共物品供应,也需要增加基本建设投资;
◆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–推动十二年全民义务教育(可解决部分青年就业问题 ,延迟青年加入待业队伍,增加校舍与宿舍的基建需求);
◆ 维持建筑业的平稳发展,创造它们的需求,包括增加公共物品 供应和十二年国教所需要的基本建设。鼓励机构投资者投资租赁住房,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城中村改造等等。
◆ 科技研发

(五)财政政策的钱从哪里来?

刘认为,地方没钱了,中央应该帮助地方化债,不应该顾虑过多道德风险,毕竟三年疫情把地方掏空不是地方自己导致的。

给地方创造税基是长期问题,短期问题还是需要中央帮忙解决,包括上面说到的增加公共和投资支出。

钱从哪里来?刘认为,中央可以发永续债,每年只付利息,无需还本。

三、结语

具体举措方面,个人倾向于赞同刘提升预期和信心、增加投资、减税让利的建议。

现实走向方面,大致是倾向于许的判断:即地方的问题需要地方自己想办法解决,且行政手段会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。

留下评论